和谐校园视野下的高校稳定机制研究
朱 芳 冯伟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保卫处,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高校稳定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根据构建和谐校园的总要求,提出了和谐校园的内涵及构建和谐校园的重大意义,并针对当前我国高校的稳定现状及影响高校稳定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高校稳定机制。
关键词:和谐校园;高校;稳定机制
和谐,是华夏文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整个人类社会真、善、美的统一,也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校园是指以塑造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为最终目标,能够发现、培养和实现每个人的天性与人生价值,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个人与集体、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融洽、顺畅,倡导学术自由,张扬个性,健康发展。[1]它是学校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稳定有序、良性互动,各教育要素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协调运转的和谐统一,是以追求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目标和宗旨的整体效应的统一。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高校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社会的组成细胞,它的稳定已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息息相关,和谐校园的构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不容置疑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一、现阶段影响我国高校稳定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维护校园稳定、保障校园和谐方面做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工作,总体上保持了稳定的良好局面,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不容忽视的是, 在当前国际政治局势动荡多变的新形势下,随着高校与社会的互动日益增强,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也日显国际化、多样化、复杂化。
(一)国际大环境对高校稳定的影响
全球政治、经济、信息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影响、互动、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地区的风吹草动,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蝴蝶效应”或“多米诺骨牌”效应,高校稳定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国际环境的负扰动。首先,西方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把高校作为政治渗透的重点目标,从经济、文化、宗教、生活等方面毒害和渗透在校大学生,严重影响着高校的政治稳定。其次,经济全球化也给高校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思想冲击。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西方经济模式向整个世界的扩张,其中,“美元”的强势使美国模式相对其他模式占据了更大的优势,使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领头羊、建立单极世界的霸权野心成为可能。这种现状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冲击高校师生的观念和思想,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迷惘和彷徨,严重影响高校师生的思想稳定。第三,信息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发达使西方敌对势力包括民族分裂分子、法轮功等邪教分子以及部分移居国外的民运分子利用网站、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互联网手段对高校师生进行反动宣传,企图放松高校师生的警惕性,对他们进行全面、立体的思想渗透。
(二)国内因素对高校稳定的影响
改革开放加大了我国不同区域经发展不平衡,使城乡差距拉大、贫富收入悬殊,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化;社会转型引发了社会新旧体制、新旧观念、新旧分配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冲突;越来越严重的腐败现象导致社会不公问题层出不穷,引起了高校师生对此的深恶痛绝;台湾问题一直严重影响着我国国内的政治稳定;“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不断将势力扩散到高校中,企图影响高校师生的思想,破坏高校的稳定;民族分裂势力对我国社会的攻击和分裂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有关分裂分子及其破坏活动的报道也在校园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高校学生对这些经济、政治等新问题的密切关注,不仅出于未来主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更重要的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种种负面问题牵涉到高校学生的切身利益,这些问题也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是非判断标准、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高校自身改革带来的负面因素及周边治安形势对高校稳定的影响
各高校为求自身发展、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变革,均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期通过改革,进一步合理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充分调动高校师生的积极性,促进高校快速、健康、和谐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改革在为高校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于稳定的负面因素。例如,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使贫困生阵容越来越膨大;办学规模的扩大使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下降、学生食宿拥挤、自修场所、公共活动场所紧张等有碍高校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学分制、公寓化的实行减弱了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约束力,淡化了班级观念、集体荣誉感和班主任、学生干部在班集体中的作用,容易出现组织涣散、纪律松懈等现象,成为高校的不稳定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远离城市的地方设立新校区,大学城和高教园区的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开放式的校园管理模式和学生公寓、餐饮等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校园周边各种酒吧、网吧、休闲吧、KTV、美容美发厅、私人旅馆林立、流动摊点及推销人员伺机兜售、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马路上熙熙攘攘的过往车辆,都给高校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带来了压力,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提出了挑战。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情况的严重性对高校稳定的影响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他们的生存状态及能否健康成长,对于维护高校稳定、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专家论坛最近公布了一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结果,这项名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显示,全国300多家高校接受调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中,有40%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情况比较严重;68.1%的受访者表示,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积累,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首要原因是恋爱感情问题,其次是人际关系问题占55.1%、接下来是心理疾病问题、学习问题等。[2]大学生心理危机情况的严重性对高校政治稳定、高校的教学和生活秩序、高校校园治安等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潜在因素。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和谐校园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和必要组成部分。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工作永恒的主题。社会和谐取决于社会每个单位细胞的共同和谐发展。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前沿机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和谐校园的构建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和必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对创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容置疑的前沿性和攻坚性。要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先实现和谐校园,没有和谐社会,也不可能有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也需要和谐社会构建的指导,二者互相依存、相互促进。
(二)构建和谐校园是保证高校协调、快速发展的首要条件。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可以团结力量,可以发展事业。我国高校正处于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机遇期和关键期,和谐的学习氛围和校园环境是保证高校快速、协调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推动学校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高校实现学术氛围和谐、教师和制度和谐、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和谐的必然需要。
(三)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增强师生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和谐校园是高校在开展各项稳定工作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看一所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成效如何,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看这所高校的校园是否井然有序,各职能部门是否能以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态势来运行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每个在校园内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成员是否都能够获得人身安全和财产保障。有了和谐,才能使校园秩序井然,才能使校园充满活力,才能使师生与校园环境和谐并存,才能充分激发生活在其中的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更具有创造活力,使高校更具有生命力。
三、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稳定机制的构建
(一)构建信息畅通的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The early-warning mechanism ),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发布警告的机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思想,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客观规律和发展路线。这个理论为预警机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维护高校稳定的预警机制主要用来对影响高校稳定的因素进行早期评判、预测和防控,及时发现、分析和解决维护稳定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增强维护稳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它的建立、健全对提高高校的应急能力、消除不稳定因素于萌芽状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维护稳定预警机制是指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并能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建的预警系统。[3]其作用在于超前反馈、及时布置、防患于未然,是有效处理各种危机的基础。
从具体的工作机制上看,高校维护稳定预警机制必须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和完善:一是必须健全预警机制的组织系统,成立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二是必须构建一套完备的影响高校稳定的危机信息收集机制,高校内各二级学院、各部门要重视信息员的培养,密切关注、全面收集、随时掌握各自工作范围内的信息和动态,做到信息收集的立体化、网络化;三是必须建立完善的危机预测系统,对收集的各种信息进行及时、综合地分析、研究、预测、反馈,把可能影响高校稳定的信息及时上报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显而易见,预警机制不但对高校日常运行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存在的偏差和盲点给予必要的纠正和警示,还能对高校的运行行为给予良性启发、有效指导和必要规范,确保高校快速、稳定、和谐发展。
建立维护高校稳定的预警机制,对于准确描述我国高校的运行态势、运行过程及各种影响高校稳定的潜在因素,为高校、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前瞻性和导向性的建议,引导我国高等教育健康、稳定发展,确保高校乃至社会稳定大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应急机制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而制定的一些预案、采取的一些应急措施、安排和制度,是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关键。根据《中华人国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章第三条,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为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保障高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高校稳定,高校应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建立应急管理体系。
构建高校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首先应进一步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领导小组体制,建立决策机制。根据预警机制上报的警报,领导小组要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迅速做出决策,确保第一时间对影响高校稳定的事件做出反应。其次,必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礼记•中庸》有曰:凡预则立,不预则废。高校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教育部有关预案的要求,针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具体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指挥体系与职责和制定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和情势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确保应急预案体系的完备。
(三)构建高校各部门之间、各高校之间的危机管理信息联动机制
高校信息联动机制是指在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充分发挥高校信息联络员的协同作用,及时掌握、分析高校的危机管理信息动态,并有效整合高校已有的相关力量和公共资源的基础上,高校各部门及各高校之间对高校的突发事件和紧急求助事件进行联动处理的机制。高校危机管理信息联动机制的建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高校各部门、各高校之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形成了统一指挥、联合行动、及时处置的良好工作氛围与机制。信息联动机制综合了高校内各种应急服务资源,确保了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畅通,为及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维护高校稳定、确保师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构建高校危机管理信息联动机制,必须加大高校安全防范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真正实现人防、物防、技防“三防一体”的网络化、全程化、立体化的系统格局,并充分发挥校园“110”报警求助和服务平台功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快速反应和先期处置职能,确保校内公共突发事件及时发现、及时沟通、及时应对,保障高校的安全稳定。
(四)构建和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G.•Caplan)在1964年提出的。心理危机是指当事人遇到自身能力无法应对的重大压力事件时,出现的超过其心理承受能力、进而陷入紧张刺激、极度焦虑、郁闷和失去控制乃至不能自拔的心理状态。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危险性、紧急性、普遍性等特征。大学生心理危机一般表现为:自卑、悲观、绝望;逃学、离校出走;极度的抑郁、孤僻和焦虑,怕与人交往;对社会、对他人、对一切冷漠、消极、逆反或攻击;严重者会采取自杀等逃避手段。[4]有数据表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高校学生自杀的比率正呈上升趋势。构建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加强心理危机管理,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组织化干预水平,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御能力,已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心理危机干预就是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出现之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5] 构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首先要完善机构,建立由校领导、专业心理咨询师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并通过成立心理救助机构、建立心理热线等方式对处于心理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实行救助;第二,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心理普测,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心理障碍高危人群的关注;第三,对心理危机的学生加强心理档案建立工作,对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的学生分别进行疏导、救助和心理修复;第四,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班主任、辅导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建立专兼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队伍。构建和完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仅有利于维护高校稳定,实现和谐校园的建设,对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雪彦.坚持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J].法制与社会2009(7),264-265
[2]张乐.四成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严重.http://health.ifeng.com/psychology/czxinli/detail_2011_
04/21/5889037_0.shtml.
[3] 张维平.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的理论构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0-74.
[4] 楼仁功,潘娟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6):52-53.
[5] 杨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J].昆明学院学报,2009(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