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6日电 综合报道,首次实施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政策的“双节”黄金周今天迎来返程高峰。多部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返程高峰并确保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据交通运输部网站消息,相对前五日,昨天全国道路旅客运输量进一步平稳回落,预计将达到7910万人次,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将增长8.1%,同时长途返程车流从昨日起开始逐步增多。而中国中央气象台发布天气预报显示我国西南地区将持续阴雨,北方大部分地区今起遇强冷空气,中新网财经频道提醒返程旅客,及时注意有关部门发布的出行信息,避开高峰,公路出行尽量提早动身。
北上广迎高速路返程高峰
据交通运输部网站消息,交通运输部路网中心监测情况显示,截至5日16时,今日全国公路网总体运行正常,路网总体交通流量基本正常,部分热点景区周边公路交通流量开始逐步回落,没有出现车流量较大导致收费站拥堵的现象。
此外,从5日起全国公路长途返程交通流量已逐步开始增加,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杭州和深圳等城市返城方向车流从下午开始逐步增长。京港澳高速、沪昆高速、京沪高速、京昆高速等主要高速通道车流量有所增加,其中,北京进京方向交通流量已开始反超出京方向流量。
而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今天即迎来返程的高峰期车流。据中新网财经频道梳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交管局日前均发布提示。
北京交管局发布的黄金周暨中秋节出行提示显示,十一黄金周中后期(10月3日――10月7日),压力集中在远近郊景区、市区重要景点及周边道路,中国网球公开赛也将吸引大家前往;重点场站压力比前期稍有缓解,但随着黄金周的结束,6日至7日场站周边以及高速路返城仍会出现短时车流高峰。预计进京流量将进一步攀升,京藏、京承方向的交通压力仍最为严重,呈现潮汐拥堵状况,早高峰出京方向拥堵,晚高峰进京拥堵。
另据上海交通安全信息网消息,10月6日、7日,上海还将迎来返城高峰。届时,高速公路入城段及与之相衔接的部分快速路很可能出现拥堵。
广东省交通运输10月1日晚公布的信息也显示,经过9月30日的出行高峰,10月1日全省高速公路车流量陆续恢复正常,接下来的2日至5日车流量将相对平稳,但6日、7日会现返程车流。
尽量提早动身错峰出行
全国假日办针对6、7日即将到来的游客返程高峰,对广大游客、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发布假日旅游提示:一是广大游客应关注交通信息,尽量错开返程高峰时段;二是受北方冷空气和热带风暴“格美”影响,未来三天北方大部分地区、西南地区、南海地区将出现降温降雨,广大游客应及时关注天气变化信息,做好返程安排;三是广大游客如需要帮助或投诉,请拨打各地假日办或质监所电话;四是旅行社应严格审查旅游租用车辆安全状况、驾驶人资质及车辆承运人保险投保等情况,并与旅游客运企业签订合同,明确安全保障责任,同时关注交通和天气状况;五是旅游景区应根据景区容量,科学控制游客流量并及时发布客流信息。
铁路部门提醒称, 6、7号将迎来返程高峰。届时旅游流、探亲流、学生流将集中出现,发送人数可能出现井喷超过节前。建议出行的旅客一定要趁早购票,避开高峰,并提早到车站候车。
公安交管部门提醒指出,假期高速路免费政策截止时间为7日夜间24点整,截止时间按驶出高速路路口时间为准,大家应提早上路。而北京各高速路7日18时正式恢复发卡。首发集团京开路分公司副经理齐春舰表示,如果出现司机无卡的情况,我们不会以“最远端收费”来一刀切,将按照实际情况来处理,“一切以保畅为前提。” 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指挥中心副主任张国辉表示,如果在7日24点前还没有到目的地,首先要以安全为重,避免超速行驶。
天气或影响返程
据中国中央气象台5日18时发布预告显示,未来三天,中国西南地区将持续阴雨天气。此外,6日开始的一股冷空气将横扫北方大部地区,带来降温大风天气。
气象部门预计,从5日夜间开始至8日,新疆西部和北部、青藏高原中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山东半岛、江南西部和北部、西南地区、广西西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雨或阵雨,其中云南北部和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雨。
6日开始,一股冷空气将从新疆开始,自西向东影响北方大部分地区。西北地区大部、华北、东北地区将先后4~8℃降温,局地可达10~12℃,并伴有4~6级偏北风,其中山口地区的风力可达8~10级。新疆西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有4~6级风,山口地区风力可达8级以上。
专家建言为扎堆旅游“泄洪”
今年的黄金周长假,中国多地景区出现客流“井喷”。从故宫(微博)远超历史纪录的单日客流量18.2万,到“华山爆棚事件”,再到鼓浪屿的“沦陷”,明知人多,为何还要扎堆出行?“假日渴求”的背后原因何在,假日景区爆棚将如何从制度层面加以解决?本报对话旅游领域的专家,以期寻找以上问题的答案。
扎堆出游更多是无奈
京华时报:从旅游者的心理来讲,为什么明明知道高峰还是要去?有观点认为这样的出游本身就是不理性的,您怎么看?
刘思敏:这个观点完全是错的。黄金周的集中出游实际上是一种理性选择。为什么这么说呢?判断一个行为是否理性两个标准:是否知情和是否自愿。黄金周已经10多年了,大众传媒时代,黄金周的拥堵地球人都知道;其次,黄金周出游,不是被迫的,不是迫于亲情、民俗等因素,完全是自愿的。平时不能带薪休假,春节要回老家,中长途旅游的愿望如果不是在长假期间,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而且对比一下,每年人数都在增加,去年去了故宫的,难道不是比今年再去要聪明吗?不要以为老百姓都是傻子只有专家聪明。他们也是经过盘算的,这是种无奈的选择。
戴斌:现在全国一年只有两长三短几个假期,人们的出游时间是有限的。加上带薪假期没有落实,人们都是选择黄金周出游,窗口期比较有限。从今年情况来看,上半年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旅游需求一定程度被抑制,十一集中释放;加上今年小汽车免费、部分景区降价、天气晴好拉动了出游的意愿,所以今年形成了很高的高峰。
京华时报:有一种说法,说现在中国的观光旅游跟世界差距已经不大了,但是休闲度假的领域跟发达国家还要差个四五十年。您怎么看?是不是区别于这种出门就看人挤人、上车睡觉、下车照相,然后赶到下一个景点的旅游方式更值得提倡?
刘思敏:周边三百到五百公里以内的旅游,通过周末、小长假就可以满足了,但是中远程的旅游就需要长假。远程的旅游追求的是差异,所谓近处没有风景,风景在远方,就是说的观光旅游。在行业里,“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型”的说法实际上在我看来是一种误导。两者只是功能不同,没有层次之分。前者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后者达到身心放松休息的目的。要让一个海边打鱼的农民去休闲游,去海边晒太阳,人不骂你有病吗?
戴斌:国际上还有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特别是还有无景点旅游。就是说到达一个城市,参加城市的休闲,参与到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里面去。国民的旅游意识还没有达到这样一种程度,觉得到一个地方不看景区景点就不叫旅游。我国的旅游跟国际还有很长的差距。从国际上来看,大众化旅游发展阶段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50年代初期,而我们是从1999年慢慢进入的。国际上跟团旅游不是很多,散客旅游更为常见。到一个地方,晒晒太阳喝喝啤酒,参加一些当地的活动,我们现在还没有到达这样的阶段。
建议恢复五一黄金周
京华时报:十一黄金周,很多景点出现爆棚。比如华山事件,形成爆棚-滞留-封堵-更大的滞留的恶性循环。究其原因,主要有哪些地方需要反思?
戴斌:主要是出游的窗口期有限,预订的消费习惯没有形成、预警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以及景区限流、分流措施不完善等三方面原因。
刘思敏:现在重要的任务是“泄洪”。五一长假取消后,“泄洪”的口子少了。我建议恢复五一黄金周,或者在5月设置一个新的长假,满足人们出游的愿望。当然每年的十一黄金周对于一个省旅游的收入占到非常大的比重,有些管理者在潜意识中把收益放在第一位,缺乏与之匹配的接待、服务能力和应对措施。
京华时报:提前预约的方式一直有,但是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很好的普及?国外有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戴斌:国外主要是针对团队采取这样的方式,特别是热门景点,比如卢浮宫、埃菲尔铁塔等。可以像买机票一样,给越往前预约的人越多的优惠,这实际上对旅游的消费形式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刘思敏:这只是一个技术手段,但我们确实有必要让预约走在路上,培养预约出游的理念。可以现行选择三类景点推行预约:文保类景点、生态类景点和安全管理难度比较大的景点,保护的同时实现稀缺资源的分配公平。
京华时报:现在很多景区都是一天的旅游结束之后统计出一个数据,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才知道当天景区来了多少人。有没有可能实现实时统计?
戴斌:现在有两种情况,让我们没有办法做到实时的预警。第一个就是有很多景区景点有非购票人数进入;第二个是统计有滞后性,拿不到数据。设定一个底线、实时统计、一旦超过底线不再售票理论上是应该的,但现在急需硬件建设,但方向肯定要这么走。不管怎么说生命高于景观,无论如何当人数超过最大量,应该采取断然的措施。
京华时报:我们很多的景点到底有没有底线人数?如果有,为什么大部分景点从不公布,很少有人知道?
戴斌:各个景点在规划的时候都有最佳容载量和最大容载量两个指标。很多地方没有对外公布我想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可能它的这两个指标本身是一个摸索的过程,还没有完全固化下来;第二个景区景点也有侥幸的心理,多人进来多收益。公开底线肯定有必要性,但是目前做得不太好。
京华时报:我们看到实际上也并不一定是景点的承载量爆棚导致的拥堵,有些拥堵也可能是内部的接待考虑不周导致的。
戴斌:是的,比如游客在景点里面像走迷宫一样,找不到地方,形成回流现象,造成拥堵。这种情况需要建设清晰的指示系统。另外比如热门景区的热点区域,可以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比如限定时间、加强疏导等。比如故宫,人们都想看看太和殿里面皇帝的龙椅什么样的,挤在一起争相照相,非常容易发生事故。因此长假期间故宫就把太和殿暂时关闭了,让人流动起来,通过语音导览、导游介绍等方式介绍景点,弥补遗憾。
《国民休闲纲要》将推动带薪休假
京华时报:高速免费、景区降价……在出台利好的旅游刺激政策的同时,如何能够与承载、接待能力相匹配?各部门之间是不是可以有一定的协同,然后经过科学的测算,出台一揽子的政策?
戴斌:我们国家有一个假日办,办公室设在国家旅游局,涉及交通、民航、铁路、宗教、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节前是做了通报,采取了措施的。如果说没有采取这些措施的话,今年堵的情况、安全的情况可能出的问题更大。
刘思敏:政府想要惠民,这个出发点是对的,是应该支持的。只是政策出台需要综合性的效果评估。我建议以后十一黄金周就不要免过路费了,变成每年的5月到11月旅游旺季的时候,每个月根据政策力度,拿出一部分时间免过路费,这对周边的自驾游是很大的促进。当然还要建立在利益补充机制的前提下。春节回家是刚需,可以保留免费政策。
京华时报:长假制度本身有没有改进的可能?有些人士分析指出,多年前国家推出黄金周拉动内地消费、培育旅游市场的目的已经达到,现在更应该引导民众理性出游、理性消费,同时完善休假制度和劳动法规,让黄金周逐渐“长大”成黄金月甚至黄金年。您怎么看?
戴斌:从长远来看,带薪休假是一个方向。我们现在正在推动《国民休闲纲要》的出台。全国人大也已经完成了《旅游法》的一审,进入二审之前的调研。应该说这些制度的出台有利于缓解这样的情况。
京华时报:《国民休闲纲要》历经多年的热议,其中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成为公众的期待。能否透露一下内容和时间表?
戴斌:现在热议的错峰休假骨子里讲是带薪休假的现实表现。这个不应该仅仅是法律上有规定、笼统地说你有这个权利就可以的,更需要细则。现在《国民休闲纲要》已经起草完了,各个部委会也已经签完,正在走国务院审批程序。它的主要内容一个是要引导国民旅游休闲的意识,保障国民旅游休闲的权利;第二个是制定了国民旅游休闲的一些具体指标和目标;第三就是推动带薪休假,允许地方政府做一些相应的制度创新;其他的我不好细说。
京华时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有具体的时间表吗?跟此前国务院的条例相比,这次《国民休闲纲要》属于政府文件,从位阶上来看没有超过条例,但是为什么备受期待?
戴斌:这个时间表还不好具体说。只能说,目前,很多部门都在极力推动,广东、北京等都在积极推动。相比于国务院的条例,它更有操作性,而且它是要通过行政来落实的。(京华时报 本报记者张然)